挑拣一棵人参要过三道手

本报记者 刘宇鑫 从药材堆里拣起一棵吉林人参,张广友低头扫了一眼,咔嚓一剪子,立马让人参的“脑袋”和“身子”分了家,“脑袋”扔进笸箩,“身子”进了麻袋,整个过程不超过3秒钟。“大伙儿还是都用剪子铰吧,这人参身子骨硬,用手指头掰太磨手。”他对一

本报记者 刘宇鑫

从药材堆里拣起一棵吉林人参,张广友低头扫了一眼,咔嚓一剪子,立马让人参的“脑袋”和“身子”分了家,“脑袋”扔进笸箩,“身子”进了麻袋,整个过程不超过3秒钟。“大伙儿还是都用剪子铰吧,这人参身子骨硬,用手指头掰太磨手。”他对一块干活的徒弟们说。

张广友是北京同仁堂股份公司前处理车间技术指导,从1980年进厂就跟中药材打交道,如今已成为中药材炮制方面的专家。他说,人参“脑袋”学名叫芦头,没有药效,所以,制药时芦头要剔出去。

“中药材预处理的作用就跟在家择菜一个道理,如果药材预处理不干净就投入生产,将来制成成药里的有效成分含量就低,可能因此影响疗效。”徒弟们都竖起耳朵听张师傅指点,手底下却不敢放松——像这种跟成年人小拇指一样大的人参,每人每天至少要择干净60公斤。但和张师傅一样,干活的人里也有不少是熟手,人坐在凳子上,两条腿悬空着靠着麻袋,正好能让麻袋口张到最大。张师傅左手捋着桌面一扒拉,芦头已被铰下来的人参就“跳”进麻袋里。紧接着,张师傅拿起其他工人的笸箩,将满满一笸箩芦头倒在了身后一张长桌上。“这一大堆芦头里可藏着宝呢。”他话音刚落,坐在长桌周围的5个工人便开始挑拣里面藏着的人参段。“挑拣速度一快,难免会有‘身子’被当成‘脑袋’扔了,所以我们增设第二道挑拣环节,避免药材被浪费。”和上一道挑拣不同,工人们将废弃的芦头扔进了麻袋,而把“抢救”出来的“身子”放进笸箩。多亏张师傅眼尖,每扒拉十来棵芦头,就能捏出一段“身子”,赶上被折断的“身子”,个头跟芦头差不多,张师傅一看颜色比芦头更偏暗红,就扔进了笸箩。

预处理过后,成千上万棵人参从“原料”变成了“净料”,如果再算上“择菜”前的洗、晾步骤,用张师傅的话说,“挑拣一棵人参都要过三道手”,在人工成本占到药材成本15%的情况下,企业照样遵守了“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,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”的古训。


    Copyright © 第一滋补网